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(二) 缘起-领众南行 礼拜枯骨

第一章 领众南行 礼拜枯骨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   
如是 我闻 :一时 ,佛在舍卫国 ,衹树给孤独园 , 与大比丘 二千五百人 ,菩萨 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。尔时,世尊引领大众,直往南行,忽见路边聚骨一堆。尔时,如来向彼枯骨,五体投地,恭敬礼拜。

【语译】
这真实如理的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,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,而不是道听涂说随意掇拾的。 佛陀开示这部经的时候,是在舍卫国的衹树给孤独园;和在场听法的出家众,大约有二千五百人,还有菩萨、大菩萨等共约三万八千人聚集在一起。当时, 佛陀引领弟子们浩浩荡荡的一直向南方走,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堆白骨;照理说,人死的枯骨是不值一顾的,然而奇怪的是,身为世尊的 佛陀却立刻俯身,五体投地,向着这堆枯骨,恭恭敬敬地礼拜。
【注释】
1如是:如是者,指法之辞。所指的就是所听到法体实相的真理。如此之理,古今不异 名“如”;即真如不动之体,亘万古而恒新,历千差而不改。如来能称此理而说,无 不当理,故称“如是”。
2我闻:阿难五蕴之身假立为我,耳根发识,听闻所说,故言“我闻”。即如是孝道真理,乃我从佛所闻。
3一时:一时,乃如来说此经时,为什么说“一时”,而不说某年某月某日呢?因人间天上的时间各有不同,如忉利天一昼夜,人间要历百年。又如中国阴阳历并用。阴历   与阳历的日子相差月余日,所以佛经叙述佛说法的时候,并不肯定某月某日,都以“一时”表示 佛陀讲经的时态。
4舍卫国:地名,本城,名后以为国号。其国本名为憍萨罗国,为别于南方之憍萨罗国,故以城名为国号。 佛陀在世时,波斯匿王居于此,城内有衹园精舍。其地即今   日的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。也在乌德之东,尼泊尔之南。
5衹树:衹陀太子布施 佛陀讲经说法之处的地上树木植物。
6给孤独园:给孤独长者布施衹园精舍的土地。与衹陀太子共同成就布施功德。也是 佛陀用以弘法利生的乐园。
7大比丘:比丘是印度话。译华语含有三义:一、乞食。二、破恶。三、怖魔。  
一、乞食者:外乞食于施主,以养色身,永离四邪;内乞法于如来,以养慧命,常趣八正。
二、破恶者:能破九十六种恶因,能破二十五种生死恶果,恒修二十五种三昧。
三、怖魔者:发心出家,魔王怖其出境;精进修行,波旬怖其离欲。
8二千五百人:其数目系譬喻。此等比丘众乃是恒修二十五种三昧,发心了脱三界之 人。
9菩萨:梵语称“菩提萨埵”旧译“大道心众生”。〈大论释〉:“菩提名佛道,萨埵名成就众生,以诸佛道成就众生,故名菩提萨埵。”新译“觉有情”
〈阿毗昙〉:“菩提云无上道,萨埵名大心,谓此人发广大心,求无上道,故名菩萨。”


佛告阿难:“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,出家日久,知事未广。 此一堆枯骨,或是我前世祖先,多生父母。以是因缘,我今礼拜。”

【语译】

佛陀就以慈悲的口气对阿难说:“阿难!你问得很好,你们虽然都是我上等智慧之弟子,出家的时间,也已经很久了,然而所知道的事,还是不够广博周遍。这一堆枯骨,或者就是我前世的祖先,或者就是我多生累劫的父母,因为这样的因缘,所以我现在恭敬的向其礼拜。”
【论义】
这段经文是垂示溯本追源的大义。佛能从人们很少去注意到旷时已久的一堆枯骨,看出了多世的因果。认为这堆枯骨,说不定是我的祖先,还是多生的父母,表达无限的哀思,作至深的礼敬,生发报效亲恩的孝思,以为弟子的典范。把任何众生都看作是我前世的父母,因而不能不敬,这样广大的报恩思想,实在是佛教的一大特色。《梵网经》云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,皆是我父母……。”又如这里将枯骨当作多生父母,全然是三世因果观念的贯穿而得的结论。 世界上的一切行为活动,人生的幸与不幸,富贵穷通,都受因果业力的支配,无论在宗教上、科学上、哲学上、都是不变的真理。
【例证】
道丕法师-绝粒而饷母饭,诵经而获父骨后周的道丕法师,是陕西省长安 贵胄里人。从小抱着出世间的大志,七岁就出家作和尚,十九岁,长安发生战事,就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1。因为刀兵劫缘故,米价飙涨,没钱买米,就常饿着自己的肚子,乞食供母2。当母亲问他:“儿子吃了吗?”虽然饥肠辘辘,但是为了避免母亲伤心,时常就回答说:“我已经吃饱了3,母亲您请放心享用。”道丕法师的父亲是为一名军人,在霍山战役中阵亡,母亲牵肠挂肚,对他说:“儿啊!你父亲战死,尸骨暴露在荒郊风雪中,你能不能把他寻回来安葬啊?”

道丕法师一听母亲这样说,奉母之命,一路赶往霍山,寻取父亲遗骨。可是当他看到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一堆一堆的累累白骨,根本无法辨识哪一具为父亲的尸骨。道丕法师就在那里日夜诵经,向空中祝祷说:“古人云:‘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’还有滴血认亲的事情,现在我要来寻找父亲的遗骨,祝愿群骨之中,若有转动的,那就是我父亲的遗骨。”道丕法师日夜不断诵经,祈祷奇迹会出现,但是奇迹并未出现,他仍没有放弃。终于过了几天,有一具骷髅从白骨堆中跳出,站立不停地转动、摇动许久,他知道这绝对就是父亲的遗骨,欣喜若狂的跳起来把枯骨抱在自己怀里,带回家见母亲。就在同一天的晚上,母亲亦梦到丈夫归家,显现吉祥梦兆。第二天果然看到道丕法师带着父骨归来,随即安葬,了却母亲之心愿。此即为道丕法师寻得父骨,至孝的精诚感应。战事结束,道丕法师在当时的朝野中讲道,居首座法师的崇高地位。道丕法师“绝粒而饷母饥,诵经而获父骨”,堪为难得的孝行之典范。

◎重要观念提点

1出家人应当比在家人还要孝顺!俗语说:“出了家,忘了家”,是指出家是生起出离心,出离三界、五欲之家。不要贪着眷恋家庭的温暖,但并非是将父母的恩德抛诸脑后,迳自出家,或是对父母的 生计问题皆不理不睬,误认为出家就没有责任义务。

2当欲食时,先关怀父母是否有得饱食,父母若还未食,作为子女的就不得为食。

3此处并非出家人打妄语破戒,道丕法师的动机是为使母亲安心、孝敬母亲,就不算造作口业。造作说谎的口业,必须是要有被欺骗的对象、欺骗的事物和为了自己私利生起欺骗的心意,而且正在行骗 ,骗成之后仍无忏悔之心。以上要件皆成立,即是造下“妄语”。

4做子女者应当“满亲心愿”,但必须是为善的心愿,若是恶愿,则不能随顺。 5一分虔诚一分感应,十分虔诚,就有十分的相应。